写作医学论文时的字词规范和数字的用法
1常见的字词正(误)、宜用(不宜用)有
1.1.1 形似字或同音错别字 适应证(症)、禁忌证(症)、综合征(症)、并发症(证)、报道(导)、圆(园)形、辨证(症)、锻炼(练)、精练(炼)、糜(靡)烂、蔓(漫)延、辐(幅)射、骨骼(胳)。
这是文字加工中最基本的要求,一字之差会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。如“适应证”,是指每种药物或治疗方法,都有它能治疗的疾病或症状。“证”是证明、证据,不是一种症状,故不能用“症”。又如“综合征”,是指一起发生的一组症状,或任何病况征象之和。“征”是指迹象、现象、表征,而“症”是指疾病,故用“征”。
1.1.2 非规范的简化字 年龄(令)、预(予)防、副(付)作用、停(仃)止、增(坛)加、碱(硷)性、蛋(旦)白质、(罗)音、图像(象)、抗原(元)、糖原(元)、腹(肤)、阑(兰)尾。不规范的汉字中,已废止的《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(草案)中的简化字和民间自造字常在来稿中出现,应以国务院批准的由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《简化字总表》为准。如预防,“预”是预先、事先的意思,如预备、预测、预告;予是给的意思,如授予奖状、给予处分。又如“龄”,以“年”为计算单位的都应用“龄”,如军龄、树龄;“令”,主要用作命令。再如“”,有音、唆的意思;“罗”为罗列、罗网、姓罗。
1.1.3 新旧规范的名词术语 功能(机能)、机制(机理)、概率(几率、或然率)、发热(发烧)、水肿(浮肿)、发绀(紫绀)、体内(住体)、体外(离体)、X线(X光)、抗生素(抗菌素)、淋巴结(淋巴腺)、血红蛋白(血色素)、血常规(血象)、红细胞(红血球)、白细胞(白血球)、体循环(大循环)、肺循环(小循环)、实验室检查(化验检查)、扁桃体(扁桃腺)、鼻出血(鼻衄)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(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)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(地中海贫血)、剖宫产(剖腹产)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(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)、胸腔积液(胸水)、原发性高血压(高血压病)、心排出量(心输出量)、心肌梗死(心肌梗塞)、心衰Ⅲ度(心衰Ⅲ°)、杂音(期杂音)、噪声(噪音)、横膈(横隔)、纵隔(纵膈)、肝硬化(肝硬变)、肝性脑病(肝昏迷)、食管(食道)、胆总管(总胆管)、维生素C缺乏病(坏血病)、维生素D缺乏病(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)、维生素B2缺乏病(核黄素缺乏病)、川崎病(粘膜皮肤淋巴综合征)、瘢痕(疤痕)、脓肿(脓疡)、创面(伤面)、Ⅱ度烧伤(Ⅱ°灼伤)、神经元(神经原)。医学名词术语是各医学学科的专门用语,反映医学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,在医学论文中使用广泛,每个术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,不需借助上、下文来理解。医学名词术语应以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为准[4]。
如“心肌梗死”,以前一直称“心肌梗塞”,但从科学概念上讲,肌肉是可以坏死而不能阻塞的,血管则是可以阻塞的,因而“心肌梗死”是正确的。又如概率,是主学科数学的定名,而副科物理学等学科一直定名为“几率”或“或然率”,意思都是指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。按科技术语的定名协调原则[5],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名称不一致时,副科应向主科的定名靠拢,故应用 “概率”这一定名。再如“病死率”,是指死亡人数占患病人数的比例;而“死亡率”则是指每年死亡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。两个概念是不同的。
1.1.4 不规范的简称 静脉点滴(静点)、人工流产(人流)、高心病(高心)、大小便(二便)、慢性活动性肝炎(慢活肝)、缺血性心脏病(缺心病)、甲状腺功能低下(甲低)。医学术语一般用全称,但在文中反复出现时,可在初次出现时于全称后括注(下称×××),如流行性乙型脑炎(下称乙脑),之后可用简称。
1.2 常见的数字用法正(误) 5°~9°10′(5~9°10′),30~90°(30°~90°), 37~38 ℃(37℃~38℃), 1 h~3 h20 min(1~3h20min),术后15 min30 s(术后15′30″),1/5(五分之一),1 234(1234), 20~40 mg(20mg~40mg),20~40 mg/L(20mg/L~40mg/L),20%~40%(20~40%),2 ×103~5×103(2~5)×103,(100±2)g(100g±2g),(25±2)%(25%±2%,25±2%),2 cm ×2 cm×2 cm(2×2×2cm,2×2×2cm3),1、3、7 mg(1mg、3mg、7mg),1999年(99年,一九九九年), 20世纪70年代(二十世纪七十年代), 15时40分30秒(十五时四十分三十秒), 50岁(五十岁),二氧化碳(2氧化碳),四氧化三铁(4氧化3铁),二倍体(2倍体),1倍(一倍)。
写作医学论文时的字词规范和数字的用法